五七的由來….

現代人因工作繁忙, 親人去世後除了在山頭多數即日除服外, 最多只做三七就完事了. 不過古時則不同, 有親人去世後都會為死者每七天做一個祭祀儀式, 所以有頭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及七七.  而古時人, 認為最緊要做的就是五七呢個儀式. 為何有此習俗及設有望鄉台呢? 此事.據說與包公有關……

包公去世後, 被玉皇大帝封為頭殿閻王. 因為玉皇大帝知道包公在陽間鐵面無私, 為民伸冤, 絕對是個清官及民眾愛戴之好官, 所以包公被封為頭殿閻王. 包公心知不能再在陽間為民伸冤, 遂在陰間多做好事, 凡有冤屈而死, 或有心事未了者, 家有老少者, 此等被他審判的靈魂, 包公不論其陽壽是否已盡, 大多放回陽間去也. 可是, 在七個殿王中, 第五殿的殿王秦廣王, 對包公的行為甚為不滿, 心中已想自己或可成為頭殿王, 遂向玉皇告包公一狀. 玉皇問包公可有這回事, 怎料包公直言即說有呀!玉皇大帝就不能這樣讓包公無事, 唯有將包公由頭殿調到第五殿, 頭殿則交由秦廣王負責.

秦廣王當了頭殿王之後, 當然樣樣不放鬆, 一些死不閉眼的人, 被冤枉死的人, 個個不能幸免, 不得翻案於是..靈魂由第一殿去到第五殿, 足足過了五七即三十五天, 人的肉身, 那可抵受這個過程, 去到見包公時, 身體亦開始腐化起來, 怎樣也不能夠再還陽了..

後來, 包公想雖返魂乏術, 由於太多冤魂向包公伸冤, 看在眼裡, 心想不能讓這些人屈死, 好歹讓這些冤魂得到一點安慰, 於是立下決心, 寧願不當閻王也要為這些冤魂出頭, 遂勇闖天宮在玉皇大帝面前脫下官帽說: 請玉皇恩准, 懇請在第五殿內搭建一個望鄉台, 好使那些鬼魂們望望家鄉, 見親人最後一面呀若玉皇不恩准, 我包拯亦不要再當閻王了玉皇眼見此情此景, 不知如何是好.並說..包黑頭.好好不看鬼魂情面..我都得看你情面.最後, 還是讓包公搭建了望鄉台. 後來, 玉皇大帝都不放心, 下了一道聖旨要在望鄉台上加放一面鏡, 給鬼魂們在望鄉台上, 鬼魂在望鄉台見親人最後一面時亦可以看到自己的身體, 知道肉身已腐爛, 得安心去做鬼呢!(資料來源-中華民族源流集成)

發表評論

您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

您可以使用這些 HTML 標籤與屬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