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與重陽節是每年拜祭先人的日子, 有家庭只在清明時節才去拜祭先人, 亦有家庭兩個節日都會去, 去多少次那就要看看自家鄉例及家族習慣了. 每年清明及重陽節我都會前往拜祭父母. 初期與姑姐幾家人都會約定前往拜祭, 情況好不熱鬧, 除會見到好多親友外, 因為可以圍在一起接金銀…亦有好多燒肉, 雞…生果等食品. 每到清明節, 自然想起“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這首詩. 重陽節時亦偶會想起憶山東兄弟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句子. 根據資料顯示, 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祭祀祖先及掃墓日子, 按以往習俗, 掃墓時, 孝子賢孫或親友們都要攜帶酒果 、食品、金銀衣紙等物品到墓前將食物供祭與先人, 再將紙錢燒掉, 所以致送物品上必須寫上先人之姓名及陽居何人以便先人在陰間能收取. 此外亦要為墳墓清理雜草, 叩頭行禮. 有食物的例如燒肉、雞…..等等在拜祭過後親友都會圍著在山頭齊齊分享. 至於重陽節又叫登高節, 一般以登高山或登高塔為主. 亦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重陽糕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重陽節因其時在秋天, 秋高氣爽, 宜郊遊, 而且重陽節相傳是為避瘟疫而登高, 亦有插茱萸的風俗, 因為前人認為在重陽節這天插茱萸可以避災劫, 亦有登高避災的習慣. 登高為何要往高處走…? 據說九月初九, 重九, 即重陽秋分之後, 陽氣漸衰, 登高有吸收陽氣之效, 可以迎好運, 而人們藉此機會祭祖, 以表孝子對先人的思念.
近年不知那年開始, 相聚拜山的親友漸漸地減少, 可能各家庭的小朋友已長大成人, 不要說親戚及其子女, 連自身的兄弟姊妹及各人子女都各有各工作及活動,最後亦有自己的小家庭, 要約齊人一起去拜山實在難以登天, 近年都是各自家庭去拜祭父母…..
今年重陽節照例出動, 通常為免人多我都會提早一星期出動,皆因父母親安放骨灰的地方一個在九龍私營骨灰龕位, 一個在柴灣天主教骨灰龕位, 所以都要走兩處地方. 無疑重陽節拜祭先人的人流實際比清明節少, 所以活動範圍較為舒服. 今年所見的孝子賢孫都不算多. 由今年清明開始,父親存放骨灰的地方都嚴禁燒衣紙關係, 很多孝子賢孫都匆匆來, 匆匆走, 大家都無需要找臺坐低圍在一起接衣紙, 談家庭, 說近況了. 所以臺椅大都空置著無人佔用, 再加上只預備生果 、酒水先人祭品,及購買小量已接好的土地祭品就可以, 氣氛也減了不少.不過對先人來說未知是否是一件好事, 每年可收取的物品現時一下子就沒有收入了. 對於出售金銀衣紙扎作的朋友, 未知收入會減少? 因為買了也沒有地方供燃燒那為什麼還要買? 在場拜祭的人們為此事談論起來大都覺得很無奈, 一方面要面向環保另一方面感覺對先人有些不敬, 看來傳統的習俗會漸漸消失加上現時因環保關係, 見到年青人都有以鮮花代替香燭及三牲果品, 既簡單又方便…
年紀開始大了, 來去時登山 、行石級感覺真的有些吃力, 往後的日子情況如何有誰能預知? 還是祈望明年可以再來吧! 當每年去拜祭父母經過墳地及骨灰龕位, 總會見到一些長年失修及破裂的碑石,有些龕位連先人名字也看不清楚, 感覺一陣悲涼..是否將先人安葬了就一了百了呢..? 那時我都會諗一諗….將骨灰撒在大海, 是否會更為瀟灑一點呢?